English

科技人才大流失

1999-04-26 来源:生活时报 ■江北 东民 我有话说

我国科技人才外流的现象十分严重,据中科院院士、北大物理系主任甘子雄教授讲,北大物理系自恢复高考以来培养出来的学生,按成绩排列的前1/3都出国了,仅在美国就有500多名。这种情况不仅北大一个学校是这样,据国家教委1997年公布的数字,80年代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突破27万人,学成回国的仅有9万人。那么,留在国内的科技人员情况又如何呢?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IC)对北京、上海、武汉、重庆、广州5市的500家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有效的327份中表明:国内科技人才流失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尤其是中青年科技骨干的流失给国企造成严重影响。

待遇、住房等原因导致引进1名科技人才,同时却流失1.79名

本次调查显示,在过去5年内,被调查企业共引入各类科技人才7813人,流出各类科技人才为5521人,流出引入比达到0.71。人才流失最严重的一家企业的流出引入比高达1.79,即每引进一名科技人才,该企业就要流出1.79名人才。

目前各企业引进人才的主要方式是接收大中专毕业生,这些人才还缺乏实际经验,不能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而流出的人才大都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在企业中具体承担和负责某一生产项目或科研任务,这部分人才的流失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

从调查中看,人才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待遇问题,占人才流出原因的63.9%,据企业反映,这个比例比实际的情况偏低一些;其次是住房原因,占全部原因的16.5%,其他如出国、工作条件、专业对口情况、职称等原因分别达到6.3%、5.8%、4.3%、3.2%。目前,大部分国企经营不景气,尽管企业为挽留人才作出种种努力,但人才流失的情况还可能加剧。

去外企挣钱,已成为部分科技人员的首选

本次调查显示,人才流动到外企及合资企业的比例达到54.7%,自费出国留学的比例为6.3%,流动到公司或私营企业的占25.4%,流动到其他的国企的比例为4.2%,流动到其他单位的比例为7.4%。

这样,目前国企人才流动的基本趋势为高校———国企———外企或其他三资企业的单项流动过程。

近几年来,外企越来越认识到人才本地化战略的重要,为了降低成本,不惜重金,大量聘用国内高级专业人才。由于国企在实力以及政策方面的一些原因,在工资、住房、职务、福利等各方面的待遇都无法与外企竞争。去外企“打工”成为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年轻人羡慕的职业。在各大学的招聘会上,外企的展位往往是最受欢迎的地方,以往的福利分房还可以吸引一部分科技人员到国企工作,但随着福利分房的终结,去外企挣钱已成为相当一批科技人员的首选目的。

最近,微软公司把其海外最大的研究机构设在中国,其副总裁坦言,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看中了中国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其投入高达8000万美元,微软许诺将大部分用于科技人员身上,可是中科院这样中国最高级的研究机构每年每人只有20—40万元经费,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40岁以下的科技骨干八成“身在曹营心在汉”

本次调查发现,流出的人才大都在40岁以下,其比例在8成以上。其中20—30岁组的比例为31.7%,31—40岁的比例为51.6%,41—50岁的比例为13.5%。这些中青年科技人员大都是企业的技术骨干或重点培养的人才,一般都有自己的专长,有良好的素质和外语水平,能熟练使用包括计算机在内的现代化工作设备,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个人事业和对企业发展作出贡献的黄金时期。

5—8年的培养,结果却是为人作嫁衣裳

本次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认为,人才流失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有6成以上的企业因为人才的流失导致原来的生产和科研开发不能按计划实施,有7成左右的企业认为人才流失导致的技术流失和商业秘密泄露造成的危害尤其明显,从现有法律看,企业很难追回由此造成的损失。还有5成的企业表示,人才流失已严重影响了本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据企业介绍,一名专业技术骨干的培养,往往要经过5到8年的培养和实际锻炼才能形成,至于其他方面的培训和花销更是难以估量,企业不想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结果却是为人作嫁衣裳。

请继续关注下期:各方人士说“流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